从小学时用一双渴望飞翔的小手自制飞机模型和火箭模型,到中学时怀着一颗对航天懵懂的心写作《星际之旅》参加全国青少年征文比赛,再到大学时卧薪尝胆自学航天专业知识、进行小型火箭导弹的设计和飞行实验的成功,他对航天的执着热爱一直延续到研究生阶段,兴趣和理想推动着他不断学习钻研新的航天知识、战胜新的困难、取得新的成果,他就是江秀强。
当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结果出来后,很多人都对江秀强印象深刻,不熟悉他的人惊叹于他突出的科研成果,熟悉他的人都纷纷送上祝贺。可是,只有江秀强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
不一样的起点、不一样的经历,在四川理工学院的岁月依然是江秀强人生中的一段难忘的历程。由于种种原因,他经历了两次高考。2006年第一次高考他只上了专科,2007年第二次高考他面对7所航天重点院校的分数线却仍然是望尘莫及。虽然一心想考上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但在两度重创之下,一切仿佛都化成了泡影。这时,心力憔悴的他无奈地接受了父母和老师的建议,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和子承父业,选择了四川理工学院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
如果不是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江秀强也许不会轻易改变成为一名造价工程师的初衷。在那些天,看着电视上报道的中国航天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实现,航天人在欢呼,而他在流泪,因为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航天梦,他心如刀绞。这次近在咫尺的航天发射,使他完全放弃了正在学习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于是,他在四川理工的所有专业中选择转学到了在课程安排上与航天专业最接近的自动化专业,并根据航天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制定了他在本科期间需要补充学习的二十多门航天专业课的“自学大纲”,找来习题和考试题进行自测,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做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他深知自己的基础和学习条件都不如航天重点院校的同学,但就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对航天梦的执着、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卧薪尝胆。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毕业时一定要达到与航天专业本科生相当的水平。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江秀强非常注重学以致用,为了检验所学,他给自己定的本科毕设包括了进行小型火箭导弹的设计和飞行实验以及月球软着陆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两大块。为此,他抓紧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以导弹飞行力学与控制和月球软着陆导航制导与控制为两个主要方向,查阅数百篇文献,开展了独立研究。由于当时全校没有人懂航天专业知识,他就整理成了几篇小论文,根据审稿意见来判断自己理论设计上的对错和优劣,后来均顺利发表。为了锻炼自己对结构机构和控制系统的实物设计能力,他先后参加了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的集训,虽然没有获奖但却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软件和技能。而他获得的校级和国家级的奖学金,也成了小型火箭导弹研制实验的经费。立足学校附属工厂的加工制造条件,江秀强通过夜以继日地设计改进和大量地面试验,从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2010年暑期,在市郊的山沟里,江秀强自行设计的小型探空火箭带着他的航天梦成功飞上蓝天,其改进而来的小型导弹终于成功完成了全射程打靶飞行试验。他的本科毕设《月面软着陆的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法研究》也被评为了优秀。由此,他作为四川理工学院在导弹和航天领域研究的第一人被记入档案,获得校“科技成果奖学金”和2011届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四川理工学院校报和《中国教育报》分别在他毕业一年和两年后进行了相关报道。在他的带领下,聚集起一批航空航天爱好者,组建了校航模队,迎来了四川理工航空航天时代的黎明。
在总结自己本科卧薪尝胆的经历时,江秀强认为,是兴趣牵引着他继续实现自己儿时的航天梦,是钱学森刚回国时那句话“外国人能搞导弹,难道中国人就搞不了?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使他相信“虽然自己既不是985、211高校的,也不是航天本专业的学生,但自己并不比别人笨,他们能学航天,我也一样能学”,这种坚定信念推动着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而对于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什么?他认为,通过本科期间的自学和初步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在促进航天专业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同时,熟悉了航天器从提出任务、到设计、制造、地面试验、再到定型试飞的整个流程,炼就了一套独特高效的学习科研方式和一套系统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严谨细致、勤于思考、坚忍不拔的作风,这为他在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高效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四川理工考研的人非常少,从基础课到专业课,老师们基本是按照实际工作和就业需求来安排讲课的内容,大量考研内容没有学过,直接导致了他考研“一战”的失利。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儿时的航天梦想,决定“二战”。2012年,他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当他以航天学院初试成绩倒数第一名的身份来南航参加复试时,很多老师和同学并不看好他,就连他的父母也为他捏了一把汗。最终,他凭借着突出的航天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被李爽教授果断选中,顺利录取到飞行器设计专业。
2012年9月,对于江秀强来说,真正进入航天专业学习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他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向往已久的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学习,期待着利用本科期间积累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真正的航天领域研究项目中大展拳脚。刚开始读研的时候,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来自周围的压力所取代。虽然他开创了四川理工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代表着四川理工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最高水平,但在这里一些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正视和重视这位来自四川理工的“首席航天专家”,他感到有些失落的同时也认识到,与那些本校保研和本专业考研的同学相比,自己在基础知识、考研成绩、英语水平等多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意识到在这个集体中自己可能是个“弱者”,为了不落后,也为了弥补自己本科不是211、985院校这一弱势,他只能比别人更加努力,多出成果。他说:“自己的实力就让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尊严就用成果来捍卫。”
在江秀强看来,研究生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因为能将大量时间用于集中精力学习,锻炼和提升能力,这也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他觉得,从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刻开始,就应该对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得到高效的厉炼,是否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关系到我们未来的人生方向。为此,在研究生入学之初,江秀强就给自己定了明确的目标,希望自己可以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尽自己最大努力取得最多最好的科研成果,希望通过努力为将来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好工作奠定基础。
现在很多同学都喜欢看电影、逛淘宝、玩游戏,而对于老师布置的课题,需要老师的监督,甚至是催一下做一点。但对于江秀强来说,却无需老师督促,他常常提前或者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任务。当被问起他是如何培养自控力时,江秀强反复强调了“目标”和“兴趣”。“我相信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会不断给自己设定目标,短期目标一般比较明确,长期目标因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虽然不会像短期目标那样明确,但也有一个大的方向。”每当看到别人轻松休闲娱乐而自己却还要拼命忙碌时,江秀强就在心里告诫自己:我的目标与别人不同,所以我要比别人更加努力。久而久之,努力成为了一种习惯。正是因为有高远的理想做明灯,又有明确清晰的短期目标做阶梯,所以江秀强一路走来,执着、踏实而坚定。
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独立、宽松、自由,重点在于培养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严格要求和控制自己,把宝贵的时间放在更为重要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我们就会错过增长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机会。为此,江秀强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积极参与到导师的全部科研项目中,培养了对航天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与本科期间一样,他仍然注重学以致用,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和兴趣的推动下,他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通过做研究项目带动和拓宽了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在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尽力把课题做得尽善尽美。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自己写的论文和项目报告,要尽量考虑周全,把自己能想到的审稿人或者项目验收组可能提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从公式到仿真,从文字到格式,都以导师没有可改之处为目标”。他本科期间锻炼出来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导师的提点相结合,使得论文和研究的起点具有较高的水平。
研一的时候,他舍不得花时间去玩,除了上课以外,其余时间他几乎每天坚持自习,或看文献、或推算法、或做仿真、或写论文。由于硕士期间所做的研究内容,绝大部分是他以前没有涉足过的,于是他有针对性地查阅数百篇的文献资料,对自己即将要研究的课题方向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思路。在导师的提点下,他开始推导新算法和做仿真实验。江秀强认为,只有自己多看文献才会有新的思路,只有多动手做仿真实验,才能尽快地熟悉相关的知识、检验自己的想法、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才能增长知识、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其他同学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他或许在看文献、推算法;当别的同学在节假日打球逛街的时候,他或许在做仿真、整理小论文。从研二开始,他常常从早到晚,除了吃饭上厕所,都沉浸在增长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快乐中;在兴趣的驱动下,他经常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也不觉得累。江秀强回忆起自己做完当天的工作,半夜回宿舍的情景时说:“走在安静的校园里时,我感到很满足,因为这一天我又过得很充实,我又收获了很多。”在周围的同学看来,江秀强是个大忙人,他每天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有时候甚至连洗衣服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古人曾用三句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分别描述学术探索的奋进、顿悟和最终到达一定的学术水平的过程。江秀强也表示,科研是孤独奋进、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因为即使在同一个专业,每个人研究的课题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给你非常明确的指导,只能自己去思考、去尝试、不怕失败、善于总结。每当开始一个课题研究前,江秀强都会明确这个课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主要困难在哪里,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哪些方法是别人已经做过的,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产生什么新方法,具体应该怎么做,做出来的效果大致应该是什么样的等等;然后按照自己的规划去查资料、进行推导和仿真实验,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节省很多时间。
除了目标明确外,江秀强还有一种十分宝贵的品质:严谨细致。在制定具体研究方案之前,他都会查阅很多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前人研究中一些好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做记录,以便自己做研究时,能够取长补短,每一步能够有理有据,最后把自己的想法请导师把关,避免在研究中陷入死胡同。每次写完学术论文或科研项目报告后,他都会逐字逐句检查,特别是对于一些拿不准的中英文表述他会查阅相关文献并做相应的备注,以保证学术用语的准确性。由于他的严谨细致,他的课题研究进展和论文发表都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很多人都觉得做学术很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静不下心。对于看SCI论文而言,要想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提炼出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和切实可行的新解决方案,这不仅要有熟练的英语阅读水平,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有对学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内心的责任感,只有当你耐心地把相关领域的很多知识理论了解清楚后,才有可能做到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想到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此外,做仿真实验更要有耐心细心、不怕苦、不怕累和不怕失败的精神。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和经验,只有不断摸索,才能不断进步。
正是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研究生入学后24个月忙碌的日子里,他以平均每月1篇论文的速度,以第一和第二作者身份共完成了24篇学术论文,15篇已发表,其中有4篇在国外期刊发表,3篇为SCI,有4篇为EI收录的国际会议和期刊论文,有2篇为核心期刊论文。在2013年5月,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了1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并在一年后以优秀的成绩顺利结题,申请了课题相关的发明专利3项。最让他感到开心的是,看到自己的辛苦有了成果,而且自己的努力付出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获得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百杰青年学生”“科创精英”“科研创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2013年和2014年他先后参加了国际宇航大会、中国导航制导与控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学术年会等,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研究进展,也锻炼了自己的口语。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航天学院
邮政编码: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