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曾提出了人生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入门、苦研、顿悟……层次递进间,道尽人生中的辛酸与喜悦!做科研、搞学术亦是如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陈琨奇一直以此三境界审视自己、鼓励自己、督促自己!此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他为自己的科研学术生涯所制定的第四境界,理论走向实践,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零,夜上高楼,一语道尽科研刚入门时的孤独与茫然。
陈琨奇本科便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对于外校生来说,研一报道时已然是他在南航的第五个年头了,该算是半个“老人”吧。尽管他以综合成绩专业排名第一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愿留校继续深造,但研究生复试考核中的一幕幕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本科基础尤其是通信专业知识积累还是相对薄弱的!面对未知的研究生学习,心中既有所期待,也同样带着些许茫然。新的领域,新的学习方式,这些都要不断地去适应摸索!
刚上研一时,针对自己的不足,他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之余把本科的一些基础专业书籍又翻了出来,仔细回顾,遇到难点努力钻研并积极请教导师和周边同学,互相讨论,这不仅弥补了自身不足,也为后期的项目参与和科研创新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了课程基础知识积累对深度科研的重要性,因此,对研究生研一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也投入了很多精力,课上认真听讲,课后温故知新,最终矩阵论、硕士英语、卫星遥感课程等学位课程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些课程知识(尤其是矩阵论)也确实在他之后的课程研究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当然,“地基”搭建好了,还是得要“图纸”的规划才能建起“大厦”。他前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其实是与硕士项目课题的接触熟悉同步进行的,毕竟课题项目才是研究生阶段学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本科学习大多数是广撒网的形式,而通信专业更是如此,从通信基础原理到软硬件开发,从移动通信到卫星通信,从图像处理到信号变换......这就造成学得多但学不精的本科模式!硕士学习可完全不同,课题方向由导师安排,一般是跟着导师的项目走,作为导师项目参与人直接接触项目,这种突然的由面到点的改变是知识的深化接触,但也面临着新领域研究入门困难的问题。科研第一境界其实是最困难的,同样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相当于一个积淀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他能系统地把握知识重点,广泛学习国内外文献,累积查阅学习国内外中英文相关文献100多篇,作了很好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导师项目大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万事开头难,初期阶段还是主要以导师项目作为导向进行创新,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渐入门,为研究生科研生涯开了个好头。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陈琨奇在科研创新的开始阶段能及时意识到自身不足,利用课余时间先把基础扎牢靠,查漏补缺。而在真正接触到项目课题后,不放弃、不埋怨、不气馁,能够在导师的引导下积极查阅相关文献,系统把握技术重点、难点并刻苦钻研,举一反三,为后期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废寝忘食,沉心学术,渐入佳境。
“经历了第一阶段入门期之后,对研究方向有了一定了解,也有了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此时需要的便是对研究内容保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毕竟科研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创新点需要灵感,也同样需要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尝试。”陈琨奇惆怅地说道。人们所能看到的往往是最终取得成果、发表论文、赢得奖项这些结果,但却无法知悉创新成果未成功前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只有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突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游戏、影视剧、网络小说……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我们留在“舒适区”里,考验着我们的科研决心与毅力。本科时候,陈琨奇也同样对这些诱惑很感兴趣,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他后来说:“或许我是以前玩够了、玩腻了吧,现在反而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当真正对一个领域入门并尝到点甜头之后,你真的有可能会‘爱’上它!”。看Paper,一看就是一天,反复推敲思考;写代码调程序,一个逻辑问题卡上一两天是家常便饭;推演模型公式,求导求积分、泰勒展开、矩阵论、求极限,只要稍有可能便不断尝试,甚至于发动舍友同学,给点小福利一起上阵;汇报讨论创新点,和导师前辈一聊便聊上一天也是经常有的……废寝忘食谈不上,但他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与耐心钻研学术,想来便也是“真爱”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导师很大程度上只能是科研学术的指路人,至于学生愿不愿意踏踏实实地跟着走则是另一回事了。很多人说搞研究搞创新要看天赋,那是聪明人的事!其实不然,相比较而言,勤奋才是决定成就的关键。三分靠天赋,七分靠打拼!陈琨奇在成功入门之后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踏踏实实,刻苦钻研,将研究内容培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遇到难题后不轻言放弃,走路、吃饭、睡前……无时无刻都在思考讨论,琢磨着创新点、突破口,将学术变成了自己生活的最重要的内容。或许有毕业的压力在督促着前进,但更多的恐怕还是热爱与兴趣吧!有一段时间,他的休闲娱乐活动仅剩下每天晚上10点之后一个小时的10km夜跑,“跑步的时候不是正好无聊嘛,顺带想想问题,由于做的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建模仿真,创新点往往会和生活紧密联系,运动甚至还能启发灵感嘞,而且还顺带减肥!”陈琨奇憨笑着说道。两个月时间,他整整瘦了近20斤,在这个略显老成的小伙子身上,恒心与决心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真的是衣带渐宽人憔悴啊!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觅与惊喜,苦研与灵感,搞学术就是如此,做足铺垫后,成功便也只是自然的事了。
“搞科研,周期往往很长,有时候你苦心钻研上一两年都不一定能有所突破,基础理论研究更是如此,通信领域已经很是成熟,想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时间精力的付出,更是要懂得技巧,把握方向,而这些都不是闭门造车所能掌握的,需要多多交流、讨论,灵感的迸发往往便是在这些时候出现的!”陈琨奇如是说。
这第三境界看似只是有点偶然和运气成分,其实不然,一次蓦然回首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的寻寻觅觅作为铺垫!在研究的初始阶段,陈琨奇仅仅只是跟着导师的项目大方向走,有了导师的指引,能很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在项目框架下很快便进入角色获得创新点,成果也出得很快,发表了几篇高质量论文,但他一直希望能够另辟溪径,有一个自己的课题创新大方向。只有那样才能证明自己有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为以后的升学和工作添加筹码。IEEE Transactions、国内各高校最新的博士论文、导师的Papers、基础算法书籍……前前后后近半年多的时间,在导师安排课题项目研究之余,他一直都在全方位地学习研究最新的国内外领域内研究成果,密切跟踪领域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同时积极地与导师、同学进行探讨交流。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更多的是一种寻觅的状态,但一个新的课题方向的思考寻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在纠结彷徨的同时,也是在憋着一股劲,准备“放大招”!
终于,那个“蓦然回首”的机会悄然到来了!2015年Chinacom会议在上海召开,陈琨奇作为参与作者随着导师一起前往交流,出发之前导师便嘱咐:“这次前来参加的可是有好多领域内大牛、小牛,光是IEEE Fellow就有好几位,还有国内外各大高校的通信领域内专家,到时候一定要仔细听听,好好交流,没准你能有所突破呢!”。果不其然,会议的第一天,一位Fellow在会议开幕式致辞时多次提到了“绿色通信”和能效资源分配的概念,当时在下面听讲的陈琨奇瞬间眼前一亮,过去半年间所做的前期调研工作一下子明朗开来,他不禁喃喃自语道:“这个新思想、新概念好像能和认知无线电结合起来啊,能效、绿色、5G、动态分配,这不就正好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向么,而且还很新颖,属于目前的通信发展热点方向,得好好琢磨琢磨!”。开幕式一结束,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和导师说了,经过仔细讨论,获得了导师的肯定,之后在导师的引荐下和来自国内各高校的通信学术专家们进行了交流,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回到学校后,他便开始着手研究,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由于领域较新,技术结合度高,很快他便在这一方向上找到了几个很有价值的创新方向并进行了建模仿真。果然不负所望,这些创新点很快便转变成学术成果,在SCI和EI检索期刊上录用发表,文章发表后也经常有一些学者会发来邮件一起讨论交流,方向选对,后期的研究也就很是顺利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半年多的积累与铺垫,灵感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就算灵感来了,恐怕也是抓不住的吧。陈琨奇能在前期的茫然和彷徨阶段坚持下来,努力寻找突破口,做足铺垫,在机会来临时能很好地把握住,有机遇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应该归功于那份孤独地努力和坚守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实践?相结合才是王道。
经过了近两年的在校科研,陈琨奇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SCI/EI均有录用发表,导师项目和毕业课题也已基本完成。此时,他并未选择放松,而是在思考着自己所做的这些成果,掌握的这些知识到底能用到何处?由于他从事的是5G相关基础通信理论研究,并非工程项目,无法很快地转变成实物成果。“如果不去找到具体的应用方向,更多的是纸上谈兵罢了!”想起那时的纠结,他不无感慨地说道。
经过与导师的沟通讨论,导师为他指了一个方向——5G算法预研。他了解到,其实在一些大的通信企业里面是有技术预研部门的,他们主要从事的便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或是终端算法的前期预研工作,实际上是有点类似于高校科研的,只不过是以实现具体价值、产出产品或专利为导向的,相当于高校研究向企业的延伸。陈琨奇终于感到自己找到方向了,便开始在各大招聘网站上查找相关实习招聘岗位,注册简历进行投递。虽说在校期间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但真正以此去应聘工作,还是颇费了一番功夫,但最终他还是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兴微通5G预研组从事5G标准算法预研工作,之后又通过项目组领导引荐,转到中兴微电子从事5G终端算法预研,更为贴近产品。谈起这段实习经历,他不无感慨地说道:“企业的预研和高校的科研看着相似,其实不然,企业里大多以应用为导向,需要考虑实际应用场景,不能像高校科研一样天马行空!但这样也更能锻炼自己,让自己有方向感!学校里的研究经历也并不是完全脱节一点用处都没有,很多入门前的基础知识积累在实习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学习方法和研究策略也同样可以带到工作中去!”。其实,这段实习工作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工作能力的提升,也为他自己找到了以后的前进方向。经过理论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他最终成功拿到了中兴的special offer,如愿继续在通信领域前进发展下去。
闭门造车不可取,纸上谈兵非正途。陈琨奇能够在学校课题完成后不放松自己,积极思考,认真地审视自己能力,寻找能让理论积累得以应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有想法并勇于付诸实践,最终也取得了令自己成长与锻炼的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其研究生学术生涯发展更上一层楼!
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方向,并时刻为之不懈努力,奋斗拼搏的人!提到以后的职业发展,陈琨奇露出期待的目光:“短期的成就并不能说明什么,人生还有很多阶段、很多目标,只有坚守本心,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应更注重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不断地迎接挑战!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知的结果反而更让人有所期待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Veni, Vidi, Vici!”,这段凯撒大帝在《高卢战记》中的名言一直贴在他教研室的小隔板上!成功,需要的便是这份勇气与坚定!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航天学院
邮政编码: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