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教授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兼职教授

王学锋,博士,研究员,博土生导师。主要从事原子磁力仪、航天光纤传感测量等航天光学传感测量技术研究。曾任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所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量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光纤传感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入选WR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JKW卓越青年基金项目支持,是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防科工局和军科委等部门的技术和评审专家。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导航与控制》主编、《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副主编。承担和完成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天基金奖等多项奖励。

 

陈杨,研究员,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副总经理,二院科技委委员,天鲲二号、天平三号B星、天鲲六号、天鲲七号卫星总设计师,研究方向为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获航天科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15)、军事科技进步二等奖(2/10)、国防科工局某青年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贡献奖、航天报国重大贡献奖、空天防御杰出贡献奖等荣誉,发表SCI论文5篇。

 

郑伟,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空间科学与空间探测专业组)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一体化导航与探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空间与水下应用传感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空天安全平行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惯性仪表与元件专委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专委会)委员;《Applied Geophysics》(SCI)、《深空探测学报(专刊)》等期刊编委;国家高分专项重力评审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921载人航天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张过,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资源三号(光学)应用系统总师助理、2013年黄鹤英才、2015年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导航增强)工程总师、2017年珞珈二号01星(SAR遥感+导航增强)工程总师、2017ZFB卫星应用组专家、2017年高分专项(军口)专家、2019年青年测绘人才、2019ZQ人才、2019年王之卓青年科学家、2021ZFB战场空间基础信息保障组专家,2021年中国水利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几何定量遥感研究与教学工作;获发明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24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中文论文88篇、英文论文105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7项。

 

胡秀清

 

崔万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通信学术技术带头人、2013年获航天贡献奖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优秀发明者,2014年获陕西省国防工业十大“创新标兵”称号,2016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6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2017年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防重点和重大预研项目3项,多项成果用于北斗导航工程、天链中继卫星、中星22 号卫星(02)星、中星20 号卫星后续星、天通一号等重大航天工程中,直接推动了航天器微波部件向大功率和小型化方向的跨越式发展,获省部级奖项3项,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61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10部。

 

马小飞,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空间大型可展开天线结构与机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2014年入选国家WRQB人才计划,2017年获得中央军委首届ZQ和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被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973课题、10余项省部级以上研发项目和国家重点卫星型号任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型号任务和省部级预先研究项目3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1项),三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1项),发表SCIEI检索的文章50篇以上,出版译著1部,已授权发明专利25项(第一完成人7项)。

 

王小勇,主要从事光学遥感成像基础理论研究和高分辨率遥感相机系统设计、测试与试验的工程实践,先后主持及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了三代多型高分辨率空间光学遥感相机。在工程实践中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国高分辨率相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制定了大FTDI成像技术方案,解决了高分辨率相机轻小型化难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长焦距非球面全反射式TDICCD相机的业务运行;制定了扫描TDI成像技术体制,研制出扫描型宽覆盖相机,解决了高分辨率宽覆盖的技术矛盾;攻克了大口径光学制造技术,研制出我国分辨率最高口径最大的空间相机,极大提升了我国光学遥感技术水平。目前,正在开展甚高分辨率光学详查相机的研发工作,带动了先进光学加工、检测和装调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集成化、智能化电子学及星上处理技术的进步。

 

黄巧林,1989年参加工作,博导,航天院学科带头人,SPIEAAS会员。历任7个以上国家863及航天预研、型号项目负责人,负责遥感相机的总体研制。作为国家遥感二十六卫星一代详查相机主任设计师,负责研制了我国在轨口径最大、焦距最长、分辨率最高的详查相机,在轨运行4年,图像成像质量优秀,遥感领域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获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作为国家空基项目高分多模相机主任设计师,全面负责相机的总体设计及研制,该相机配备9个谱段,具备极高的分辨率及敏捷成像能力,达到国际同等相机的水平;作为总装背景预研项目“高分辨率传输型详查相机技术” 主任研究师,全面负责相机的总体设计及研制,带领项目团队,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作为总装备部、五院背景项目“3.3米轻型高分辨率CCD相机”副主任设计师,负责相机的TDICCD电子学电路研制。带领项目团队,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作为863-707重大专项CMOS相机项目负责人,负责相机的总体研制,首次研制了508所第一台CMOS相机。2005年至现在,聘任为航天五院兼职教师,主授、主编了《CCD光电成像原理及应用》教材,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培养及教授了200多名航天硕士、博士生研究生,多次参加国际航天光学遥感会议,发表国际国内论文20多篇;发明专利10多个。

 

徐波,近年来开展了天地一体卫星导航系统领域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天地一体新的卫星导航系统,国际上第一次利用多个平动轨道布置深空导航卫星,解决传统卫星导航系统不能支持高轨航天器和深空航天器的导航问题,同时本系统具有很强的自主运行能力,此工作是国际原创。航天器自主定轨理论:利用新的测量手段(如星间测距)结合天地影像解决航天器(和星座与星群)的自主定轨以及自主运行问题,本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脉冲星以及其他天文导航方法,解决脉冲星导航在轨实时性以及提高精度的方法,变星以及其他类型天体的导航方法研究,本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深空探测总体任务设计及轨道设计:目标是国家深空探测重大工程,解决复杂行星系统,如木星系统环绕探测的实际需求,本领域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哈密顿系统控制问题:空间大型结构和许多系统都可以用哈密顿系统来描述,利用扩展哈密顿系统解决这类非线性控制问题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具有较为系统的优势,也为传统动力学与控制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研究为国际前沿。

 

倪茂林研究员1992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7年在航天五院工作,参加了中巴资源卫星的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研制。1997年至2004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开展鲁棒控制与智能机器人方面的博士后研究。2004年至2010年在航天五院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工作,2010年至今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学会工作。倪茂林研究员已在IFAC Automatica, IEEE Trans, 宇航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现任《宇航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自动化学报》副主编、《控制理论与应用》、《航天控制》、《航天器工程》等期刊编委;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


学院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航天学院

邮政编码:211106

版权所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70685号 管理登录